重大化工装置中细颗粒污染物过程减排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重大化工装置中细颗粒污染物过程减排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项目名称:重大化工装置中细颗粒污染物过程减排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奖励类别:上海市技术发明奖

获奖等级:一等

授予单位:上海市人民政府

获奖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上海华畅环保设备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完成人:汪华林,杨强,李立权,,昱方向晨,戴宝华,李浩,王少波,陈宗刚,曾茜,施磊,乔立功,吕文杰,黄朝晖,张艳红

获奖时间:2013


成果介绍:

PM2.5到地下排污水,日趋严重的环境颗粒物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煤和石油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在其加工利用过程中的重大工业装置排放大量细颗粒物,吸附着杂环类、有机硫类、酚类、烷烃类、芳烃类、氨氮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危害极大。如何将细颗粒物从      

化工过程的排放物中“剥离”出来,阻止其进入环境?

汪华林、杨强、张艳红、吕文杰等共同完成的“细颗粒污染物过程减排新技术及在重大化工装置中应用”项目,提出了缩短流程、热废耦合的过程减排新思路,发明了反应废水处理过程中余热回收与废水处理的耦合方法,研制了甲醇制烯烃反应废水处理装置和柴油深度脱硫装置,促进了我国节能减排领域的科技进步。近日,该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

杨强、吕文杰采用相关成套技术,建成了甲醇制烯烃、柴油加氢改质、加氢裂化、煤直接液化制油、渣油加氢等5类化工过程减排的科技示范工程。如宁波富德能源有限公司年180万吨甲醇制备60万吨烯烃项目,在其反应废水处理工程中,细颗粒分离精度达1.7微米,催化剂和烷烃、芳烃、醚类、酮类、醛类、酚类等有机物被全部回收或利用,还能每小时回收废热1260万千卡,折合标煤每年1.5万吨。

 “这项创新技术推动了煤基甲醇制烯烃、柴油质量升级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汪华林团队的努力,使得这项促进我国能源补充和细颗粒污染物减排事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可望推广应用到核电主岛、给排水、油砂开采、皮革、湿法冶金等化工过程。

据了解,这一系列技术被中、美、俄授权发明专利30件,形成关于“固—液分离微旋流器”的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标准。项目的创新技术还被选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节能节水技术应用指南”,应用到苏丹、国内15个省市的44个工程项目中,其中,甲醇制烯烃能力340万吨/年,约占全国同类总量的75%,占全球同类总量约2/3;柴油加氢改质能力3300万吨/年,占全国总量约20%。近3年,此项应用已节约投资4.44亿元,重大装置运行新增直接经济效益8.77亿元。工程全部投产后,每年可节水8000万吨,节约标煤2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8万吨,经济和社会效益重大。



网页发布时间: 2019-01-02